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调查:威海接受过现场救护培训人口比例不足1%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31日 阅读次数:13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威海网讯 (实习生 于娅菲)3月14日至18日,威海晚报分别以《退休女护士长跪地10分钟抢回一条命》《女学生心跳骤停,海大医院上演生死营救》《一女患者在卫生院心脏骤停》为题,先后报道了近期在我市发生的三起利用急救知识在紧急时刻挽回危急重症患者生命的故事。在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张馨之、鞠进分别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众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和“建立培训紧急救助员和成立应急救助服务队”提交了提案。一时间,急救技能的培训普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那么,我市急救技能普及率究竟如何?社会上的急救技能培训又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破解呢?


昨日,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的讲师在为威海职业学院学生传授急救知识。

会不会救?全市掌握急救技能者不足1%

当天,笔者在所参与活动的30余位家长和学生中做了个小调查,除一位家长因本身作为医务工作者,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急救能力外,其他参与者在生活中均未学习过急救知识。

对于这一情况,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救护培训专家、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主任尹佐军表示,“近年来,市红十字会联合相关部门,每年大约要进行160多场次的相关培训,涉及人员至少有5万人,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这个数字仍十分微小。”

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可达10%以上,德国普及率甚至高达80%,美国受过现场救护培训的人口比例也在33%以上。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却很低——只有约1%。尹佐军表示,有调查显示,在我市,这一数字还在继续降低。

能不能救?2小时急救培训难速成

一组数据显示了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以猝死为例,当其发生在一般公共场所时,经过有急救知识培训的第一目击者进行抢救,33%的患者可以活着到达医院;如果猝死发生在机场等急救措施比较完善的场所,这一数据将提高到50%;如果猝死发生在医疗资源集中的场所,该数据则可以提高到74%。

但这一数据是有前提的,即施救者必须准确掌握急救操作技能。可仅仅经过2小时的讲座讲解,公众能够掌握急救操作技能吗?

“我们现在是在假人身上做胸外按压,但如果在大街上遇到心脏骤停的人呢?仅仅2小时的讲座显然是不够的,操作技能真的需要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因为稍微的偏差就可能造成肋骨骨折,或者造成二次损伤。我们更鼓励大家到市红十字会进行16小时的专业培训,这个培训以技能操作为主并多加练习,那样会更专业些。”尹佐军说。

敢不敢救?要有爱心更要掌握技能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缩写,这个仪器能够为心脏骤停人员提供及时的救治,被称为“救命神器”,但在我国的普及率不高。“据我了解,在我市公共场所中,只有威海国际机场有两台,其他地方目前还没有。”尹佐军表示。

笔者随后走访了威海国际机场,发现这两台心脏除颤仪是专业医用的,并非国外大多数公共场所配备的大众可以的AED设备。

“我们根据国家标准,配备了两台专业AED,只有经过培训的急救医生才可以使用。同时,我们根据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民航局的文件要求,对需要接触旅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应急救护培训,这些人员也都考取了《红十字急救员证书》。”威海国际机场运行指挥中心主任董飙介绍。

“如果公共场合没有AED,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就只能依靠周围人采取的急救措施了。”尹佐军说。

但如果急救措施失当怎么办?这种类似于“扶不扶”的话题,也是很多人都在担心的问题。

尹佐军表示,3月15日颁布的《民法总则》中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保护法”,旨在鼓励大家见义勇为,做善事。“所以,只要你有资格证明自己是懂得急救的人员,就可以参与急救,受到法律保护。”

“但救人光有爱心和勇气是不够的,必须掌握必要的技能。市红十字会正筹划成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专家管理委员会”,加大普及现场救护、防灾避险知识的力度,积极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不断提升急救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率,提升普通市民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的能力。